

崴脚肿胀、骨折术后疼痛、运动拉伤……当这些骨科问题出现时,冰敷常常被人们当作缓解不适的“急救妙招”。然而,如果冰敷方法不正确,不仅起不到缓解作用,反而可能加重损伤。
一、冰敷的作用
(一)收缩血管,减少肿胀
低温能够促使血管收缩,从而降低血管的渗出量。在受伤部位及时进行冰敷,可以有效遏制扭伤部位的肿胀情况,减少组织液的渗出,避免局部过度肿胀带来的压迫感和不适。
(二)减轻疼痛
冷刺激可以减缓神经的传导速度,抑制疼痛信号的传递。对于术后患者来说,冰敷能够明显缓解疼痛,让患者在康复过程中更加舒适,有助于提高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。
(三)减少炎症反应
医学研究已经证实,在术后24 - 48小时内进行冰敷,可以减轻局部的水肿现象,从而加速伤口的愈合过程。通过降低局部温度,能够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,减少炎症反应对组织的进一步损伤。
二、冰敷方法
1、材料选择
可以选择医用冰袋,也可以自制冰袋。如果是自制冰袋,建议用薄毛巾将冰袋包裹起来,防止直接接触皮肤导致冻伤。
2、具体操作
在冰敷部位垫上一层毛巾,防止皮肤直接接触冰块被冻伤。
每次冰敷的时间一般为15 - 20分钟,间隔1 - 2小时进行下一次冰敷。对于术后患者,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延长冰敷时间至30分钟左右,但也要注意避免长时间持续冰敷。
观察:在冰敷过程中,要密切关注皮肤的变化。如果皮肤出现发白、麻木等情况,应立即停止冰敷。对于术后患者,还需要留意伤口是否有渗液等情况,以便及时发现异常。
三、不同场景的冰敷技巧
(一)骨折 / 扭伤
在处理骨折或扭伤时,应遵循RICE原则,即制动、冰敷、加压和抬高。其中,冰敷是重要的环节之一。在冰敷的同时,要将伤肢抬高,这样可以加速血液回流,减少局部的肿胀情况,促进恢复。
(二)术后护理
某些外科手术后,冰敷能帮助减轻伤口周围的肿胀和疼痛,促进伤口愈合。像关节手术后,冰敷有助于消肿恢复。
(三)肌肉酸痛
如果是由于运动等原因引起的肌肉酸痛,可以采用冰块画圈按摩的方式进行冰敷,每次按摩5 - 10分钟。冰敷结束后,再进行适当的肌肉拉伸,这样可以更好地促进肌肉的恢复,缓解酸痛感。
四、冰敷的常见误区
❌ 误区1:冰敷时间越长越好
→ 单次超过20分钟可能冻伤皮肤,需严格间隔休息。
❌ 误区2:扭伤马上冰敷
→ 扭伤时马上冰敷虽然能收缩血管,但可能让让血液凝固在受伤处,形成淤血块。
❌ 误区3:只冰敷不固定
→ 如果不加以固定,会加重损伤。
总之,冰敷,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拿个冰块放在皮肤上就完事儿了。用什么冰敷,冰敷多久,哪些人不能冰敷,都是有很多讲究的。科学的冰敷方法对于骨科康复有着重要的作用。希望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正确运用冰敷技巧,避免走入误区。
END
欢迎关注“彝良县人民医院微信公众号”,方便您就医(提供预约挂号、缴费、检验检查报告查询、住院清单查询等服务)。